央广网西宁8月7日音讯(记者汪晓青 张海东)8月7日零点,西宁曹家堡世界机场T3航站楼如一只蓄势待飞的黑颈鹤,静静舒展着银灰色的“羽翼”。这座历经5年打磨的修建,正式敞开了它的任务。当天,308架次航班在此起降,4.2万名旅客踏着等待,走进这座矗立于青藏高原上的航站楼。
T3航站楼动身大厅,“中华水塔”三江源雕塑和巨大的雪豹形象引人瞩目(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全新的T3航站楼共有15.8万平方米的空间,是原有T1、T2航站楼总和的3—4倍。”青海机场公司航站区运转监察员靳凤雪站在动身大厅,手指划过头顶流通的吊顶线个簇新机位像琴键般排开,每天能多容下40架次航班,年旅客吞吐量能够冲到2100万人次,青海的空中通道这下更宽阔了。”
穿过值机大厅,自助设备一字排开。自助值机终端前,旅客抬手触碰屏幕,身份证一刷,登机牌便“咔嗒”一声吐出。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智能行李测量仪,旅客把登机箱放上去,机器宣布“滴”的轻响,屏幕亮起提示——“符合规定规范”。
候机区的座椅也透着巧思。扶手下方藏着USB接口,手机、电脑等一插上,充电图标马上亮了起来。智能更衣室的门一推就亮灯,穿戴短袖短裤的旅客轻松换装,一秒切换至“我国夏都”的清凉形式。
行走在航站楼内,好像是闯进了青海的天然与文明宝库。动身大厅中心,“中华水塔”三江会聚的雕塑修建分外招眼,三条代表着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飘带弯曲延伸,阳光透过玻璃照在上面,光影活动如三江奔涌。候机区域,藏羚羊雕塑犄角锋利清楚,牦牛雕塑形象威武雄壮,“青海之眼”“河湟皮影”等标志性修建充溢地域特征和互动兴趣。
还有一处打卡点,更充溢了兴趣性和才智化,那就是青海生物多样性微展馆。雪豹、藏羚羊、黑颈鹤等野生动物标本,散布于雪山、草原、湿地等不同地貌环境中,招引了许多旅客尤其是孩子们的重视和猎奇,经过电子图文解说和摄影互动体会,一趟丰厚风趣的“生态讲堂”引得我们啧啧称赞。
带着白叟孩子从西宁返程的李翔,手里捏着印有雪豹的纪念版登机牌,女儿正趴在牦牛雕塑的周围,让爸爸摄影。“没想到今日要脱离西宁了,可巧遇上了西宁机场T3航站楼的投运首日。感觉很新颖、很舒适,白叟说各种服务体会都很便利。”她晃了晃手里的登机牌,上面的雪豹图画生动心爱。
全新投运的西宁曹家堡世界机场T3航站楼,不仅在设备、服务和内容等多方面做了提高,更将逐步增强青藏高原地区的航空保证才能,为青海省经济社会高水平质量的开展和世界生态旅游目的地建造供给有力的航运保证。
落日爬上T3航站楼的“羽翼”,玻璃幕墙折射出七彩光斑。这座像黑颈鹤般灵动的修建里,旅客的攀谈声、孩子们的笑声、行李箱的滚轮声交错在一起,全部正在繁忙而有序地进行。青海的故事,正顺着起飞的航班,飞向天南海北。
一架飞机从西宁曹家堡世界机场展翅起飞(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回来搜狐,检查更加多